当前位置 : 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西南大学4188云顶集团前身是四川省立教育学院博物系,195010月西南师范学院成立后,经历了生物系、生命科学系等几次更名和调整,发展成了今天的4188云顶集团。经过70年的发展,学院现已建成师资结构合理、科研平台优良、仪器设备先进、学术交流活跃、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学院,在传统优势学科的基础上初步建立起了现代生命科学研究体系。

师资队伍素质精良。学院在职教职工117人,其中专任教师89人,其中正高级职称40人,副高职称3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占92%,包括国家级人才9人次,省部级人才20余人次,初步形成了职称、年龄、学历和学缘结构较为合理的师资队伍。

人才培养体系完善。学院已形成了本、硕、博和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本科专业为生物科学,分为生物科学、生物科学(公费师范)两个培养方向,是教育部首批特色建设专业和国家级一流本科建设专业。学院现有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与生物化学、生态学、细胞及遗传学五个教研室。拥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国家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程5门,市级精品课程和重点课程4门。动物学、生态学获重庆市高校线下一流课程。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课程教学团队为重庆市级教学团队。现有本科生800余人,学术型研究生300余人,博士生100余人,博士后20余人,留学生18人。

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学院始终将人才培养作为首要任务,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改进和完善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招生和选拔模式,创建优良的育人环境,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的质量显著提高,已为国家培养本科毕业生7000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1700余名,其中包括中科院院士赵进东,全国人大原常委、九三学社原中央副主席、重庆市政协原副主席、重庆市原副市长谢小军,著名大熊猫研究专家胡锦矗,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王志坚,国家级人才董鸣、何舜平、左建儒、赖仞、艾庆辉等杰出校友。近五年,研究生获重庆市级优秀博士论文4篇、优秀硕士论文12篇,发表SCI论文300多篇;本科学生获得“挑战杯”全国一、二等奖等多项国家及省部级奖励,连续包揽五届重庆市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此外,学院通过国培和网络教育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生物骨干教师和优秀人才。

学科和平台建设成绩突出。学院现有生物学、生态学、水产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硕士学位授权点,且均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生物学成功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生态学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学院建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市工程技术中心、重庆市发改委工程实验室、重庆市高校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建有国家作物产业技术体系重庆综合试验站、国务院三峡办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重点站等多个研究平台。学院也是重庆市植物学会、重庆市动物学会、重庆市生态学会、重庆市遗传学会、重庆市细胞生物学会和中国生态学学会种群生态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

科研实力较为雄厚。近五年来,学院科研工作发展迅速,先后主持“97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省部级以上项目500多项,经费逾3亿元;发表学科级以上及SCI收录论文800余篇,其中SCI论文350多篇(IF>10,5篇;IF>5,40篇;最高IF达21.6);出版专著、教材、科普读物等35部,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12项、发明专利近40项。学院在植物新品种培育与推广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育成的40多个国家级、市级甘薯新品种和优良林木新品种得到大面积推广。同时,“生物多样性”团队在长江上游自然保护区建设、湿地保护区建设、生物多样性调查、生态影响评价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系统性研究,为“长江大保护”国家战略做出了重要贡献,该团队现已成为重庆市乃至西南地区一支极为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研究力量。

学术交流不断加强。学院一贯注重国际国内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已与美国、德国、英国、新西兰、加拿大、日本、法国、新加坡、捷克等国家的研究机构和国内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中科院遗传发育所、植物所等众多高校及科研机构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等方面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近年来,生命科学日新月异,在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方面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已成为人类赖以生存的科学,诸多生命科学问题都与学院当前和今后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息息相关。面向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生科人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凝神聚气、协同创新、锐意开拓,为建设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学院而努力奋斗!